English

感受百老汇风格

1998-02-26 来源:光明日报 王纪宴 我有话说

从1997年末到1998年初,随着《想变成人的猫》、《音乐之声》和《青鸟》等几部音乐剧的成功上演,北京隆冬的空气中似乎充满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清新气息。音乐剧作为欧美文化的一种典型形式,尤其是作为歌剧在20世纪新文化土壤上的一种自然衍变,在欧美已经有了100多年历史。然而,中国听众却鲜有机会在自己的舞台上体验这种轻松活泼的艺术形式。在几部音乐剧演出的回声尚未消失时,2月14日晚,在保利大厦演出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怡宁之夜———百老汇风格音乐会”,使热闹的音乐剧大合唱中又多出一个新的声音。

不过,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刘键并非在有意追随眼下的音乐剧热,他有着自己一套系统的想法和构思。他称自己这场音乐会为“新世纪音乐系列”的第一场。他认为,20世纪末的舞台艺术出现了四种新的倾向,即古典艺术大众化、流行音乐交响化、音乐剧音乐会化和舞台艺术综合化。他构思和指挥的这场音乐会便是这几种倾向在不同程度上的体现。

首先是在曲目上更大众化。这场音乐会虽以音乐剧为主,包括9首音乐剧选曲和两首音乐剧序曲,但同时还有两首管弦乐曲作为整个演出的序曲或开场白,而且这两部作品的安排也很符合逻辑。英国作曲家埃尔加那首著名的《威风堂堂进行曲》似乎要将人们带到音乐剧的发源地英国,而之后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牧区竞技》中的3首选曲则又令我们置身于美国西部那辽阔、清新的土壤,这是音乐剧的真正国度。在上述作品之间还穿插了由北京武警军乐团布鲁斯乐队演奏的大爵士乐队名曲。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拼盘式的曲目不如整部音乐剧有分量,甚至于显得档次不够。其实,正如普通人的胃忍受不了大块的牛肉而更适应拼盘一样,对于刚接触音乐剧的中国听众来说,这种集各种形式于一体的音乐会或许是更易于接受,更亲切自然。从观众热烈的反应中不难感受到他们对这种形式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当大爵士乐队奏响了“令美国人疯狂了半个多世纪”的热烈粗犷的音乐时,听众中虽然并没有人站起来随音乐起舞,但他们的表情和掌声显示出,他们心中的感受正如爱默森那句名言所说:“我愿急切地奔入这响亮的喧嚣中。”这正是百老汇风格的精髓所在。

作为这场音乐会主体的百老汇音乐会名曲体现了“音乐剧音乐会化”的流行做法。当然,真正音乐会化的音乐剧演出是指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整部音乐剧,没有舞台布景、没有或只有简单的服装和表演,指挥和乐队都在舞台上而不是像传统演出那样在乐池里。目前这种做法在西方不限于音乐剧,歌剧也是如此。指挥大师索尔蒂近年来指挥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等歌剧常常是以音乐会的形式举行。这既是出于经济上难以承受庞大开支的考虑,同时也是基于一种后现代式的明智:既然舞台上的一切并不是生活真实的照搬,那就舍去那些外在的戏剧因素而将最重要的东西———音乐———集中呈现吧!刘键这场音乐会的音乐剧部分更准确地说像是音乐剧演唱会,三位演员只有简单的形体表演(这方面以演唱音乐剧《吉卜赛人》中“让我使你欢乐”的美籍小姑娘华爱丽为最佳),在钢琴伴奏下演唱,刘键先生像伯恩斯坦、莱文这些能够身兼二职的指挥家一样,坐到钢琴前为歌唱家们伴奏,他的伴奏准确有力,节奏感极强,在激发他的合作者演唱灵感这一点上不亚于乐队。担任演唱的徐春雨和刘国峰,虽然不是听众熟悉的明星,但演唱十分出色。尤其是徐春雨,她那嘹亮、坚实、圆润的女高音音色同音乐剧的演唱风格融合得十分理想,让人想到那些在美声和通俗两个领域都游刃有余的歌唱家们,如凯恩琳,巴特尔和巴巴拉·邦尼。这与刘键的苦心指导分不开,是他亲自挑选了三位演员,并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指导他们,不仅掌握这场音乐会上的曲目,而且理解和把握了百老汇音乐剧风格。

近来有人担心音乐剧这种“文艺洋快餐”是否会导致少年儿童对严肃高雅舞台艺术的冷淡和误解,在笔者看来,这纯属杞人忧天之见。如果音乐和舞台艺术一味讲究“高雅”和“严肃”,那才会使不仅少年儿童、而且也包括成年人产生冷淡和误解,以为所谓高雅艺术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殿堂。我们应感谢像刘键这样的热心倡导者,使我们能有机会领略音乐中新的风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